張亞娜,工學博士,副教授,碩士研究生導師,2006年起任教于中國傳媒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廣播電視工程系,主要從事視頻工程技術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,現任廣播電視工程系副系主任。
潛心研究教改,教學成果顯著
當今社會,傳媒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,跨學科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,這些變化促使張亞娜老師思考傳媒技術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方法。她積極參與“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二級項目”申報、“智能媒體計算碩士/博士研究生方向”申報(調整)的方案論證、“未來媒體技術學院”建設方案論證等多項教育教學改革工作。
張老師所講授的“傳媒技術導論”課程是媒體技術相關工科專業大一學生的通識課程。在這門課中,張老師一方面有意識地根據大一學生的心理特點,幫助他們順利從高中的數理基礎學習過渡到傳媒專業技術學習;另一方面,她通過學校電視臺、博物館的現場教學,使學生了解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歷史、現狀以及傳媒領域的新技術和發展趨勢,建立多學科融合的思維體系,激發學生對傳媒技術的學習興趣,讓學生學有所用。
作為“信息論與編碼原理”的主講教師,張老師在系統介紹理論知識的同時,經常引導學生思考并開展討論,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;她用信息論理論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,結合實際應用和最新技術深入淺出地傳授課程內容;在“數字電視演播室技術”的備課過程中,她積極參加各種學科前沿會議和講座,搜集和整理各種最新技術資料,為學生擴充課程知識;同時創新研發了輔助教學工具——“基于Cult3D的可交互虛擬仿真攝像機、錄像機和切換臺”。學生們評價她“講課很細致、很認真、很負責、很用心”“教學思路清晰、課堂生動有趣”“知識點豐富、重點突出”,課程結束后學生反映“在她的課程學習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,使得后續專業課的學習非常通透”。
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教學
張亞娜老師十分重視科研對教學的服務支撐。她主持、參與了十數項國家級、省部級科研項目,先后在國內外會議、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,申請發明專利4項。作為ChinaDRM的成員,張老師向ChinaDRM視音頻內容分發數字版權管理組提交了《數字視頻水印技術評測》標準草案,并被全文采納;同時她還研制了適用于數字水印系統的4K視頻測試序列,研發了數字視頻水印技術性能基本測試平臺;多年研究的數字圖像/視頻水印技術相關算法和成果著入《互動視頻業務保護技術與應用》。近年來,張老師主要致力于智能新聞生產系統與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。
張老師認為,科研的深度投入有利于讓教學緊跟傳媒業界發展,將行業最新的研究方向、研究內容帶入課堂,使學生了解行業動態,了解未來技術走向,從而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先進技術的興趣和激情。在課堂上,張老師常常跟學生一起熱烈探討目前技術發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,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,使學生認識并感受到自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者,更是未來知識的締造者。
她還會從科研項目中提煉出個別相關的研究點和課題,設立“大學生創新實踐技術項目”和“大學生科研興趣小組課題”,鼓勵學有余力、對科研感興趣的同學直接參與到科研進程中來,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,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。
“老師好好學習,學生天天向上”
張亞娜老師常說的話是:“老師好好學習,學生天天向上。”她會在課前把知識體系吃透,課后反省自己在課堂講授方面的問題。張老師還非常注重因材施教,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或給出建議。“我會經常問同學,你喜歡做什么?平時課余都干些什么?”她認為,在這個年齡段,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多變是正常的,不用過分苛責他們,也不該將他們限制住,應當認同他們,并鼓勵他們結合本專業的培養方向多多嘗試,最終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業。
對于自己的角色,張亞娜老師用“是領路人,更是鋪路石”來形容。一方面,作為大學教師當緊跟時代和科技發展,當好學生的領路人,但這也僅僅是因“聞道有先后”而已;更重要的是,老師要甘于當好學生的鋪路石,學生肯定是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”的,一代強于一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。“從情感上來講,我認為老師的眼光一定要放長遠,想方設法給學生們一些影響或引導,讓他們后面的路走得更好。”張老師說,“師者父母心,而為人父母者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
(編輯:李晨雨)